,随尿、胆汁、粪便排泄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及各种急、慢性软组织颈肩腰腿痛患者,不良反应较多,20 %一30 %有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食欲不振等,少数有眩晕、神经紊乱、腹泻及便秘等副作用。饭后服或与牛奶同服可以减轻不良反应。严重者可出现消化性溃疡出血、穿孔、粒性白细胞减少、血小板减少等,故应定期检查血象。有时还可出现水肿、视力模糊、耳鸣、皮疹等反应。
3 滩… 第十章
孕妇、儿重、‘肯功能小全者、胃及十二指肠溃场患者票用。
2 .炎痛静又名消炎灵(Benzvrin ) ,是一种非激素类消炎镇痛药,具有消炎、解热、镇痛作用,其效果比消炎痛强,但抗风湿作用较弱。本药有时有轻度食欲不振、口渴、头晕、腹泻等反应,停药后即可逐渐消失。
3 .甲灭酸(扑湿痛)( Acidum Mefenamicum )为邻氨基苯甲酸的衍生物,属非激素类消炎镇痛药。动物试验证明,其镇痛作用比阿司匹林、氨基比林、氟灭酸等都强,抗炎作用为阿司匹林的5 倍,氨基比林的4 倍,但不及氟灭酸。抗风湿作用不及消炎痛。用于抗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,可减轻肿痛,改善关节活动功能,使血沉下降至正常,不良反应较少。严重肝、肾功能不良者慎用。
4 .氯灭酸(抗炎灵、抗风湿灵)( Acidum C10fenamicum )此药为我国创制的非激素消炎镇痛药,具有消肿、解热、镇痛作用。动物实验证明,对关节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,长期服用,对心、肝、肾、血象等均无明显影响。临床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、风湿性关节炎等,能使关节肿胀减轻,关节活动灵活,且不影响食欲。个别患者服后有头晕、头痛等反应。
5 .甲灭酸(抗炎酸、甲氯胺苯酸)( Acidum Meclofenamicum )本药为非激素类消炎、解热镇痛药。抗炎效力比保泰松、氨基比林、阿司匹林、消炎痛强,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、风湿性关节炎及腰酸背痛等有显著疗效。本品内服无阿司匹林类药物可能引起的胃肠反应及出血之弊。
6 .保泰松(布泰其安、布他哇立丁、布他酮)( Phenylhutazonum )早在1941 年开始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,因副作用严重限制了临床应用。抗风湿抗炎作用较强,镇痛作用较弱。对痛风患者除镇痛外,尚能促进尿酸盐的排泄。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、类风湿性关节炎,急性痛风及强直性脊柱炎。不良反应多,毒性大,常有恶心、呕吐等胃肠道刺激反应,严重者可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出血,也有皮疹,过敏、白细胞减少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癫。钠的再吸收增加,可出现水钠储留水肿。心功能不全、高血压者禁用。
7 .经保泰松(经基保泰松)为保泰松的衍生物,作用与保泰松相似,效果稍强。主要用于痛风、关节痛、风湿性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等。不良反应有轻度浮肿、皮疹、恶心等。水肿、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肝脏病、肾功能障碍、胃溃疡、血液系统疾患患者忌用。长期服用本品可能引起白细胞下降,应检查血象。
8 .氟灭酸(Acidum Flufenamicum )为非激素类消炎、解热镇痛药,具有消炎、镇痛、解热作用,用于风湿性关节炎,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炎症疾患。宜饭后服,偶有恶心、呕吐、食欲不振、皮疹、血尿等。
9 .布洛芬(对异丁苯丙酸)( Brufenum )属于苯丙酸衍生物,有解热止痛、抗风湿作用,胃肠反应轻,可用以代替阿司匹林。动物试验证明本品解热作用比阿司匹林、保泰松或扑热息痛强。主要治疗风湿性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骨性关节炎及软组织腰背痛。服用后可进人关节腔,血中浓度下降后仍可长时间保持腔内较高浓度,10 % - 巧%的患者服药后可出现皮疹、头痛、视力模糊,也可影响血液系统及使转氨酶升高
点派围勇澎祖改皿娜盼渺侧阶
颈肩腰腿痛应用诊疗学
338 一~污口口司口口湘户
舞
飞』 ― 3
三其性镇痛药
夏硅沙宗片(Chlol * zoxazone )本品为中枢性肌肉松弛剂,作用于中枢神经亮‘元二_多要乞通道而产生肌肉松弛效果。本品经消化道吸收快,4h 血药浓度达到峰雁万云二布于肌肉、肾、肝、脑和脂肪,至6h 药物浓度即明显降低,在体内几乎全纽甲诬气息:适用于各种急、慢性软组织扭伤、挫伤、运动后肌肉酸痛、肌肉劳损所引己井落铎.由中枢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痉挛,以及慢性筋膜炎等。不良反应以恶心等消性道蚕状为主,其次是头昏、头晕、嗜睡等神经系统反应,一般较轻微,可自行消失或盔咚药苦缓解
二傲素如皮质类固醇,有强的松及氢化可的松、强的松龙、氢化泼尼松、地垂二七等.其中地塞米松的抗炎作用比强的松强,对水、钠储留及排钾作用轻。地塞米企三服月量0 . 75 一1 . 5 mg ,相当于强的松5 mg ,氢化可的松25 mg ,氢化泼尼松、强的芭乏或云氢化可的松5 mg 。此类药物可以口服和局部封闭,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全身吸胃邵不良反应和并发症,如库欣综合征,抑制机体防御机能及肉芽组织的生长、电解毛幸三.骨质松化,无菌性关节骨坏死及自发跟键撕裂等,故仅限于严重的急性疼痛期里毛.服用期不宜超过2 周,急性疼痛控制后,即应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。
第十一章
第五节针灸治疗
一、辨证基本要求颈辨证,即将经过中医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(包括现代理化检查)所收集到的有关暴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,加以分析、综合、概括,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。论治,亦称鬓范冶,且口根据辨证的结果,确定相应的治疗方一法。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,论治辈忿台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,两者相互联系,不可分割地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。辨证是霜;七治的有寸提和依据,因此首先要做好辨证,在辨证明确的基础上确定治法,并结合针灸摄特点,做到理、法、方、穴、技的完整性,其基本要求如下。要(一)收集临床资料
应用中医四诊,结合必要的现代理化检查方法,对患者进行正确而全面的诊查,收集临床全部资料,进行分析、归纳,以判断病情,作为辨证的依据)
(二)辨别病性
疾病虽然变化多端,但总的来说,在疾病的过程中,离不开邪正之间的斗争,阴阳的偏盛与偏虚,从而出现寒、热、虚、实等基本病证,即称为病性。根据不同病性,然后确定温、清、补、泻等不同治法。
(三)明确病位
明确病位就是确定疾病所在部位。部位的含义较广,例如在表、在里、在气分、在血气、在经络、在脏腑等,都属定位范畴。
(四)按部定经
按部定经就是明确疾病的所属经络。针灸治疗疾病,是按循经取穴的方法进行的,
故必须在明确病位的基础上,确定所属经络,然后按经取穴。在病情复杂时,常会洽/许多经络,这就需要医者掌握标本缓急,分别进行治疗。
(五)循经取穴
在做好按部定经确定所治经络以后,根据所取经络,选择针对病情的穴位。一长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而确定,以少而精为原则。为了收到补虚、泻实、清热、温寒要能,还须按照手法操作要求,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,才能提高疗效。
(六)辨证与辨病相结合
中医辨证论治,着重在对证候的分析,也可以辨明病理的变化,达到辨病的巨:例如《 金匿要略》 中便有肺痈、肠痈等未化脓的辨别,都是通过证来确诊的,这毛辨证又辨病的范例。而西医学中许多对病理变化的检查诊断,亦有助于中医特别是参-临床上的参考,从而提高疗效。
(七)预测病势
预测病势即根据疾病的趋势,预测未来的病情变化,包括发展方向、程度、范等,以及对病情的深浅、进退、轻重、缓急、顺逆等作出判断。一般是从邪正斗争三长变化和病程的长短以及患者的体质、年龄、性别等多方面综合分析,以测其预后.丁到有预见性,这也是临床治疗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。
二、针灸的治疗作用
(一)调和阴阳
阴阳失调的治疗原则在于泄其有余,补其不足,使阴阳之偏盛偏衰得以纠正,’是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阴阳平衡。
针灸的治疗在于调和阴阳,正如《 灵枢· 根结》 篇说:“用针之要,在于知调二阳,精气乃光,合形与气,使神内藏。”这就是说针灸治病的关键在于调节阴阳的偏圣与偏衰,使机体阴阳调和,保持精气充沛,形气相合,神气内存。针灸调和阴阳筑,佗用,基本上是通过经络、喻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。此外,阴阳之间可相互转,- t 相互影响,故治阳应顾及阴,治阴应顾及阳,所以又有“从阴引阳,从阳引阴”等法。这些方法的核心仍是调和阴阳。针灸对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有明显的调整吠用,特别是在病理状态下,这种调节作用更为明显。一般说对于亢进的、兴奋的、痉二状态的组织器官有抑制作用,而对于虚弱的、抑制的、弛缓的组织器官有兴奋作用:· 灸对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如红细胞、白细胞的增多与减少,血小板的增多与减少等都育i 显的调整作用,这种调节是良胜的、双向性的。如果将组织器官的病理失调与阴阳理_联系起来,均可用阴阳解释,所以说针灸调节了病理性失调,也就是调节了阴阳于调。
(二)扶正祛邪
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,疾病的过程,就是邪正相争的过程。所以治行‘病就是要扶助正气,祛除邪气,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,使之有利于向痊愈方窗二化。所以,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。
补虚泻实,是扶正祛邪这一法则的具体应用。在邪正双方斗争中,二者盛衰的趁万不同,其病症也不相同。所以治疗时实证应予以补法。在临床应用时,要根据正采几
颈肩腰腿痛应用诊疗学
340
厂一
。l 尸
341
一一… 第十一章
颈肩腰腿痛非手术治疗概要
毛中听占的地位,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与先后。扶正适用于正虚而不盛的病证;祛邪遏月于邪实而正未伤的病证;扶正与祛邪同时应用,适用于正虚邪实的病证。但应分清三次,正虚较重者,则扶正兼祛邪,邪实较重者,则祛邪兼扶正。当病邪较重,但正气室弱不耐攻伐时,应先扶正后祛邪;当病邪甚盛,正气虽虚,尚可攻伐时,宜先祛邪后获正。
(三)疏通经络
经络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变化,在正常情况下,经络“内溉脏腑,外需揍理”,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,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。所以一旦经络气血功能失调,破坏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,就会引起种种病变。经络气血的偏盛与偏衰、气血逆乱、气血阻滞,都可导致疾病的产生。所以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经络气血失周.治疗即应疏通经络、调理气血。针灸治病是采用针法和灸法,作用于输穴、经络,直过精气的作用,调阴阳,补虚实,扶正祛邪,通其淤滞,理其气血,从而排除致病因素,治愈疾病。如阳明经气偏盛引起的身热、口渴,可取阳明经内庭、曲池泄热止渴;泪明经气偏衰引起的身寒,可取阳明经足三里、合谷温补之。再如足阳明胃经浊气上逆,引起呕吐,足阳明胃经清气不升引起的腹泻、腹胀等症,均可取足阳明胃经经穴足三里治之。以上均为通过疏理阳明经气,调理气血,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此外,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,针刺有良好的止痛效果,如常见的头痛、牙痛、坐骨神经痛、四肢关节痛等疼痛证都有明显止痛作用。针灸消除炎症肿胀性疼痛也有明显作用。针刺麻醉的成功,也证明了针灸的镇痛作用。
三、针灸治疗的施治原则
施治原则,即治疗疾病时所依据的准则,这对于针灸处方选穴,以及操作方法的运用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古人应用针和灸的原则是很明确的,如《 灵枢· 九针十二原》 :“凡用针者,虚则实之,满则泄之,宛陈则除之,邪胜则虚之”。《 灵枢· 经脉》 :“盛则泻之,虚则补之,热则疾之,寒则留之,陷下则灸之,不盛不虚,以经取之。”据此归纳起来,有补法、泻法、清法、温法和调法等五种。
疾病的症候表现多种多样,病理变化复杂多变。除病有虚实寒热之外,病情有标本缓急,患者体质有弱有强,地区气候也不尽相同,所以在治疗时,还应分清主次,区别缓急,注意局部与整体,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,以及因人、因时、因地制宜的原则,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。
(一)补虚与泻实
1 .补虚与泻实的基本概念“虚”是指人体的正气虚弱,“实”是指邪气偏盛。邪正的盛衰决定着病变的虚实,虚实是区别疾病病性的两大纲领。补虚就是扶助人体的正气,增强脏腑器官的功能,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以抗御疾病。泻实就是驱除邪气,以利于正气的恢复。针灸的“补虚”与“泻实”,是通过针和灸的方法激发机体本身的调节机能,从而产生补泻的作用,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。
2 .冬卜虚与泻实的应用方法
( l )补法:“虚则补之”,出自《 灵枢· 经脉》 篇。在邪正斗争中,如果正气不
足,并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,其症状多表现为虚证。其中阳虚、气虚者,毫针刺用补法,并艾灸,以振奋阳气;阴虚者,毫针刺用补法,以养其阴。
“陷下则灸之”,出自《 灵枢· 经脉》 篇。“陷下”有两种含义,一是指中气下陷,失于固摄;一是指脉象沉下,王冰在《 灵枢· 经脉》 篇注之曰:“脉虚气少,故陷下也”,所以陷下有沉脉之意。沉脉无力者多属气虚证或阳气虚脱。对气虚证、阳虚证,应该用灸法进行治疗。如阳气暴脱,汗出不止,肢冷脉微者,应取神阀、关元、气海等穴,用大艾炫重灸,以回阳固脱;对脱肛、子宫脱垂等中气下陷证,应当艾灸百会、气海等穴,以升举下陷之气。“虚则实之”其意与虚则补之相同。
正确运用这一原则,除正确地掌握针灸补泻的操作方法外,还要讲究输穴的配伍,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。
临床常用的补法:
补益肾气法:用于肾气虚弱证,穴如肾俞、命门、关元、太溪;针刺补法,并灸。补中益气法:用于脾胃气虚证,穴如脾俞、胃俞、中院、气海、足三里;针刺补法,并灸。
补益肺气法:用于肺气虚证,穴如太渊、肺俞、足三里、太白;针刺补法,并灸。补益心脾法:用于心脾两虚证,穴如心俞、脾俞、神门、三阴交;针刺补法,并灸。
补益气血法:用于气血两虚证,穴如脾俞、胃俞、足三里、三阴交;针刺补法,并灸补益肾阴法:用于肾阴虚证,穴如关元、肾俞、照海、尺泽;针刺补法。升阳益气法:用于清阳不升,中气下陷证,穴如百会、中院、气海、足三里;针刺补法,并灸。
( 2 )泻法:“盛则泻之”,出自《 灵枢· 经脉》 篇。“盛”是指邪气亢盛,“泻”是指治疗方法。疾病的发生、发展和转归过程,就是邪与正斗争的过程。在此过程中,如邪气亢盛,并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,其症候表现为实证。如发热、腹胀痛拒按、胸闷、烦躁,甚至神昏澹语,呼吸气粗,痰涎童盛,大便秘结,小便不利,舌苔厚腻,脉实有力。治疗应该用泻法,或用毫针泻之,或用三棱针放血,或用梅花针重叩出血,以祛除病邪,邪去正安,疾病才能痊愈。
“满则泄之”,出自《 灵枢· 九针卡二原》 篇。“满”是指邪气盛满,“泄”与“泻”同,即邪气盛满的实证,应该用泻法进行治疗,以祛除邪气,促进疾病痊愈。“宛陈则除之”,出自《灵枢· 经脉》 篇。是实证用泻法的一种。“宛”通于郁.即气血郁滞,或邪气郁结不散。“陈”即陈旧之意,故宛陈是指气血郁积已久,“除”. 去也,是指治疗方法。所以本条是说气血郁久,积淤经络,治应祛除淤滞,用刺血的方法,以活血除淤通络。如外伤扭挫或气滞血淤形成的肿痛,或邪人营血,郁结不解和久痛人络等,宜用三棱针点刺十二井穴及其局部络脉出血,也可取阿是穴用刺络拔罐法以散淤通络。
“血实宜决之”,出自《 素问· 阴阳应象大论》 篇。是实证用泻法的一种。‘’实-者邪气实,即血中邪气亢盛或为邪毒雍于血分之血热证,或淤血痹阻的淤血证。“决-者泻也,有破血之意,可用刺血的方法治疗,如邪毒淤滞血分,引起高热,烦躁不安.
颈肩腰腿痛应用诊疗学
342
毛43 叠
… 第十一章
颈肩腰腿痛非手术治疗概要
丢刘神昏澹语,急取曲泽、委中、十二井穴,三棱针点刺出血,以清泻血分热毒。泻法在应用时,应包括经穴配伍和刺法两个方面临床常用泻法有下面几种:疏风解表法:用于表实证,取穴风池、合谷、列缺,针刺泻法。
泻热通便法:用于里实证,取穴天枢、曲池、上巨虚,针刺泻法。
理气豁痰法:用于痰实证,取穴天突、擅中、合谷、丰隆,针刺泻法。活血化淤法:用于血淤证,取穴曲泽、委中、十二井穴、隔俞,针刺泻法,或用刺络拔罐法。
在临床治疗中,有关补泻的内容非常丰富,除上述单纯补泻外,还有补泻兼施、先补后泻、先泻后补、上补下泻、上泻下补、左补右泻、左泻右补等。例如:胆虚而肝实约患者,既有易惊失眠,又兼有两胁胀痛,治疗宜先取丘墟、胆俞以补胆之虚,再取行l 司以泻肝之实,治疗有序,其效必著。再如《 类经图翼》 中的“腕骨,凡心与小肠火盛者,当泻之,浑身热盛,先补后泻,肩背冷痛,先泻后补”等都是补泻兼施的例证。另外,针灸的补泻不是直接补人体的不足或泻人体的有余,而是使用一定的操作方去针灸喻穴,通过经络的调整作用,间接地产生补泻的效果的。所以针灸补泻作用的产生就包括有人体的机能状态、经络、愉穴、处方、刺灸法等内容。在临床时要认真辨证,全面分析,施术得当才能收到好的效果。
(二)清热与温寒
1 .清热与温寒的基本概念寒与热是表示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。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,机体机能衰减,所表现的症候;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,机体机能亢盛,所表现的症候。
温法是针灸温通经络,温养阳气,温中散寒,回阳救逆的一种方法,用于寒证的治疗。
2 .清热与温寒的应用方法
( l )清热法:“热则疾之”,出自《 灵枢· 经脉》 篇。“热”是邪热亢盛,或为外感风寒、风热引起的表热证,或为五脏六腑有热的里热证,或为气血奎盛与经络局部的局热证。“疾”是快速的意思,这里是指治疗方法,即疾刺快出针。《灵枢· 九针十二原》 所说:“刺诸热者,如以手探汤”,与此同义,如点刺出血,以泻其邪热。如表热证用毫针浅刺曲池、合谷、大椎等穴,并疾出其针,以宣散热邪。热在经络局部者,用毫针散刺,或三棱针点刺,或皮肤针叩刺局部出血,以疏散邪热。“疾”也有快速运针的意思,即快速提插,快速捻转,相当于泻法,多用于实热证二
“温者清之”,出自《 素问· 至真要大论》 。“温”是热的意思,即病性属热证;“清”是治疗大法,即热证应用清热的方法。
临床常用的清法有:
清解热邪法:适用于热证,穴如大椎、曲池、合谷,针刺泻法。
清热解毒法:用于温毒热证,穴如委中、曲泽、十宣、阿是穴,点刺出血。清热开窍法:用于热闭神昏证,穴如水沟、卜二井穴、劳宫,针刺泻法,或点刺出血:
清泻脏腑法:适用于脏腑热证,穴如所属